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

暑期实践七成大学生争当“社会人”

来源:国际商业网    发布时间:2018-08-06 18:20   作者:国际商业网   阅读量:8798   

暑期实践 七成大学生争当“社会人”近些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热情高涨,利于实现学校到社会“软着陆”

支教大学生和孩子们合影留念。

支教大学生与学生合影留念。

乡村小路也成了孩子们游戏的乐园。

孩子们和支教老师在仁和堡村大队门前空地做游戏。

□本报记者 苗静 南开宇 通讯员 张子叶 张子岩

支教、打工、实习、参加公益活动……暑假期间,很多大学生都忙着参加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记者调查的40名大一、大二学生中,有七成多都参加了社会实践。而大三学生则多数在准备考研。暑期社会实践,不仅是大学生在主动融入社会,也体现出“90后”这一代的责任和担当。

放假到贫困村支教 山里的苦让大学生无比回味

8月3日,石家庄的大学生许少涵、王磊、甄梦星和麻莉婕离开了支教18天的山区,离开了相处半个多月的40名孩子。

这个暑假,即将步入大二的许少涵响应学校号召,参加了一个远赴张家口贫困村支教的爱心活动。这是许少涵第一次参加社会实践。支教,曾经只在新闻上看到的字眼,让他和几位同学很是激动。

许少涵他们支教的地点在张家口市沽源县小厂镇仁和堡村。仁和堡村是沽源25个深度贫困村之一,该村四面环山,平均海拔1536米。孩子放暑期,可许多山里的大人都还在外打工,留守儿童无人看管,一家金融单位便与省会高校联手,举办了这次扶贫支教夏令营。

7月16日,许少涵一行踏上了去往张家口支教的路。到达目的地,眼前的景象着实让许少涵吃了一惊。崎岖不平的乡间小路,破落低矮的平房,尤其让他不能接受的是这里的信号,用许少涵的话来讲:“时有时无,简直无法与外界沟通。”一场雨后,崎岖的小路泥泞不堪,只能穿胶鞋出行。心中的激情被现实的景象触动,初到这里,一股悔意便涌上了心头。在城市长大的许少涵这样安慰自己:既来之,则安之。

造就一个人需要知识和眼界,要想让一个地方脱贫,就要让这里的人眼界开阔起来。18天支教生活,几名大学生各有各的侧重,从音乐到绘画,从礼仪知识到课业辅导。他们实施了体验式教学,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体验感恩和成长的点滴,丰富阅历、开阔眼界思路。这些大学生不仅教课本的知识,还同这些孩子谈他们的人生理想。相处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大学生喜欢上了这里单纯善良的孩子们。支教生活的每一天都很充实忙碌,除授课外,几名大学生还会去家访,并深入一些贫困家庭了解他们的需要和困难。

8月2日,记者连线在张家口支教的几位大学生,他们表示,眼看此次支教接近尾声,大家却有些不舍了,他们舍不得这些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刚来时我们几个都听不懂孩子们说的方言,四个同学听一句话,能理解出四种不同的意思,想来也是有趣。孩子们会带我们去爬山,去采蘑菇……这一切仍历历在目。”许少涵感慨道,希望这些孩子能坚持自己的梦想,为自己和家人努力学习,早日走出大山,到外面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

18天,几位大学生给孩子们留下梦的“种子”。18天,短暂的支教生活也洗涤了这些大学生的心灵。“遇见便是缘分,虽然累,但是突然觉得不后悔,很幸运!”许少涵说。

七成多大一、大二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

暑假已过去一半,有多少大学生在暑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呢?他们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又有哪些收获?近几日,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通过街头采访、微信与QQ聊天等方式,记者调查了来自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燕京理工学院等院校的40名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之中,有七成多学生参加了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其余两成多的学生主要是在家读书、休息或出去旅游。记者还调查了9名大三的学生,其中大多都在准备考研。

参加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中,大多是为了锻炼自己,为今后的就业做准备,或提升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也有人觉得大学生应该在暑期做一些公益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河北师范大学的王同学刚刚进入大一就加入了学校的青协,参加过很多志愿服务活动。这个暑假,她又到一个夏令营做志愿者,负责管理学生的课程和生活起居。“当志愿者帮助别人,是一件有意义的事,能让人感到快乐!”王同学说,明年暑假,她还会参加公益活动。

廊坊师范学院的小李则说得很实在:“暑假待在家里实在是没意思,不如找点事情做,哪怕只是打工,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经历。”

打工、实习都是“正确打开方式”

采访中,刘兰宇和张志霄同学实习、打工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他们笑说,实习、打工都是暑假的“正确打开方式”。

刘兰宇学的是广电专业,大三。放假后她回到老家张家口,但并没有宅在家里,而是主动求父母联系涿鹿县电视台去实习。

刚去电视台,刘兰宇有点蒙,这里用的设备与学校不同,看着周围忙碌的人,她也不知该如何同他人交流,一度产生了回家的想法,但想到当初的目的,她又告诫自己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刘兰宇现在能熟练运用设备了,也学会了如何与前辈们沟通,并对今后学习的方向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在实习的这段日子我感觉很充实,不仅提升了经验,也收获了职业幸福感,能将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当中,这个暑假更精彩更充实了。”刘兰宇说。

张志霄的家在沧州,但这个暑假他留在了石家庄。放假前,他就不断寻找合适的打工单位,最终选择了一家冷饮店。

真开始干,张志霄才发现这样一份简单的工作也不容易。店刚开业,人比较多,张志霄从上午9点一直忙到晚上11点。在这14个小时里,除了吃饭,能休息的时间很少。后来工作时间稍作调整,但每天也要工作10个小时。就连接受记者采访,都是在晚上11点半才开始。由于租住的房子离工作地点较远,每天上下班路上就要用一个多小时,半夜回到家只能吃方便面。即使这样,张志霄也下定决心要坚持干完这个假期。

“以前总花父母的钱,如今真正体会到了挣钱的艰辛。”其实,张志霄家里经济条件还不错,但他觉得自己已经20多岁了,应该通过自己的方式回报父母,同时也增长些社会经验。他早想好了,挣到的工资一部分买些东西孝敬父母,剩下的留做下学期生活学习开销。“这个假期比以往都有意义!”

有助于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软着陆”

河北经贸大学经管学院文法系团总支书记乔蕾介绍,近些年,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越来越高涨了。以前,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有时团队并不好组织,如今则都是大家抢着报名。尤其是一些条件艰苦的支教活动等,更能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乔蕾提醒大学生,社会实践首先要注意安全,还要避免流于形式,要从中学到东西,有所收获。

河北省心理咨询师协会副秘书长张伟旗认为,高中以前是被动型学习,升入大学之后,则转变为主动型学习,学生要有一定的自立和自主性,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学其实是学校与社会对接的“软着陆平台”,而大学生可以说是“半社会个体”。人的成熟有3个阶段,依赖、自立、利他。大学生正处于“自立”的阶段,也是向社会过渡的阶段。暑期的社会实践无疑有助于实现这种“软着陆”。

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眼高手低”,过于理想化,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比较有益于成长的状态应该是:既不否定世界,也不过于理想化,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获得长足的发展。如果在毕业以前就参加过社会实践,对社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就会及时对自己的定位进行调整,主动调节自己与社会的同步性,来适应这个社会。在培养智商、情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逆商”,就是抗压商、耐挫力。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不仅是一个融入社会的过程,也是对耐挫力的培养和锻炼。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