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焦点

从 “孤独行者” 到 “桥梁建筑师”:谢海玉的团队构建术

来源:国际商业网    发布时间:2025-10-22 10:17   作者:国际商业网   阅读量:6851   会员投稿

在谢海玉的团队会议室里,有一块特殊的白板:左边写着 “生物学难题”,右边列着 “计算机解决方案”,中间则贴满了不同学科成员的手写便签。这个被团队称为 “思想杂交田” 的白板,见证了五十多名跨学科人才的成长轨迹,也藏着谢海玉独特的育人之道。

从 “孤独行者” 到 “桥梁建筑师”:谢海玉的团队构建术

2012 年,谢海玉刚组建团队时,曾陷入 “鸡同鸭讲” 的困境。生物学博士对着计算机代码一脸茫然,程序员则对显微镜下的细胞样本毫无概念。有一次,两个学科的研究员因为实验方案吵到面红耳赤 —— 生物学家坚持 “样本量必须翻倍才能保证准确性”,计算机专家却认为 “通过算法优化,现有数据足够”。谢海玉没有评判对错,而是让他们互换角色:生物学家去编写数据分析程序,程序员则负责采集样本。一周后,两人拿着共同修改的方案回来:样本量增加 30%,同时引入新算法,既保证了科学性,又降低了成本。“让不同学科的人‘换位思考’,比讲一百遍‘合作重要性’更有用。” 谢海玉在团队手册上写下这句话。

为了打破学科壁垒,谢海玉设计出 “轮岗制”:每个学生必须在团队的三个跨学科实验室各工作半年。材料学专业的学生要去学习基因测序,计算机系的学生得掌握细胞培养技术。有个学生曾抱怨:“我是来研究人工智能的,为什么要学解剖?” 谢海玉带他去了急诊室,指着屏幕上混乱的数据说:“如果不懂人体器官的工作原理,你的算法再精密,也解不出这些数据背后的病情。” 如今,这个学生研发的智能诊断系统,因能精准匹配临床症状和检测数据,被多家医院采用。

谢海玉的育人理念里,“失败教育” 同样重要。他保留着 2016 年团队第一次技术转化失败的全套资料:包括被企业退回的 prototype(原型机)、标注着 “不切实际” 的评估报告,甚至还有当时团队成员的反思邮件。“这不是耻辱柱,而是路标。” 他在新生入队仪式上展示这些资料,“跨学科创新就是不断试错,重要的是从失败里找到不同学科的‘咬合点’。” 那次失败后,团队总结出 “需求倒推法”:先让临床医生列出最紧急的三个问题,再让工程师和生物学家共同寻找解决方案,这种模式后来促成了三项核心技术的落地。

如今,谢海玉的学生遍布产学研各界:有的在医院检验科主导技术革新,有的在科技公司担任研发总监,还有的创办了自己的跨学科实验室。每年毕业典礼,他都会送给学生一本《学科疆域地图》,扉页写着:“真正的跨界者,不是站在边界上观望,而是成为连接两岸的桥墩。” 这句话,既是他对学生的期许,也是自己二十年来在学科交叉领域深耕不辍的写照。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