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topr
ad1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焦点

人物专访:黄平(Benny Wong)—— 从企业智囊到未来教育筑梦师

来源:凤凰网财经    发布时间:2025-09-26 19:03   作者:凤凰网财经   阅读量:6294   会员投稿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位独特的“跨界者”。他曾是企业重组的智囊、市场开拓的先锋,却将后半程的职业生涯倾注于教育事业。他不仅是国际赛事中带领学生披荆斩棘的金牌教练,更将商业思维与教育实践深度融合,通过亚洲经济学大会(EAC)、斯坦福商业创新挑战赛(SBIC)、模拟联合国(MUN)等国际性活动,以及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等教育部白名单赛事,赋能青少年成长为具备创新力、领导力与全球视野的未来领袖。

他是香港礼仕培育基金会主席、域时企业管理顾问(杭州)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科普科教协同育人项目副主任、香港广西商会常务副会长、香港中小企业青年事务与发展委员会主席、香港创新商业与青年事务创会会长——黄平(Benny Wong),一位以企业家思维重塑教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人智囊”的教育家。今天,我们与他对话,探寻他独特的育人理念与教育实践。

1.记者:黄先生,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您的职业履历非常特别,是从资深的企业顾问成功转型为教育领域的引领者。我们很好奇,这两段看似不同的经历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黄平:谢谢你们的邀请。在我看来,商业与教育的核心是相通的,那就是“人”和“发展”。在企业顾问生涯中,我帮助企业诊断问题、制定战略、优化架构,最终目的是激发组织潜能,实现可持续增长。而教育,本质上是激发人的潜能,帮助学生构建他们的思维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实现个人的终身成长。我只是把服务对象从“企业”这个法人,转变为了“学生”这个未来的主人翁。企业顾问的经验让我更善于系统化思考,懂得如何设定目标、配置资源、激励团队,这些能力完美地应用在了教育项目的管理和学生团队的指导上。

2.记者:您曾提出“教育者要为学生打造支持性学习环境,启发其创造性思维,使其成为‘一人智囊’”。您是如何在具体的教学与项目中实践这一理念的?

黄平:这个理念体现在我们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比如在“未来之城?”(Future City?)项目中,我们不会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相反,我们会提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性的主题,例如“设计一座面向100年后的城市,它能从农场到餐桌全程消除食物浪费,并保障市民的健康和安全”。学生们需要组成团队,进行调研、分工、建模、演讲。在这个过程中,我提供资源、方法论和关键时刻的引导,但所有的决策、创意甚至犯错的机会,都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学到了工程和科学知识,更学会了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公开表达——这些正是“一人智囊”所需要的综合素养。

3.记者:您刚才提到的“未来之城?”是您教育实践中的一个亮点,您不仅担任导师,还是国家级培训师和评审。在您看来,这类项目式学习(PBL)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独特的价值?

黄平:它的价值在于“真实性”。学生解决的问题是真实的全球性挑战,他们使用的工具是工程师们正在使用的,他们的成果要接受真实行业中专家们的评审。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感和使命感。当他们看到自己的方案在全国甚至全球比赛中获奖,那种由成就感带来的自信是任何传统考试分数都无法给予的。这正是PBL的魅力:它让学生提前体验了创造价值、解决真实问题的完整过程。

4.记者:近年来,您成功创办亚洲经济学大会(EAC),并多次主办斯坦福商业创新挑战赛(SBIC)和模拟联合国(MUN)这类国际活动,它们与您的教育理念有何契合?

黄平:我的核心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人智囊”,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具备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技能。EAC、SBIC和MUN正是这样的平台:SBIC让学生像企业家一样思考,从创意到落地全程实践;MUN模拟国际外交场景,锻炼学生的辩论、协商和领导力;而EAC则专注于经济学实践,通过跨地区团队合作和商业案例挑战,培养学生对经济原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能力。这些活动与我倡导的“项目式学习”高度一致——通过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潜能。

5.记者:在您看来,这类国际活动对学生的学术能力提升有何独特价值?

黄平: 这些活动是学术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应用场”。例如,SBIC要求学生整合经济、科技、市场等多学科知识,制定可行的商业方案;MUN则需深入研究国际议题、撰写立场文件,锻炼批判性思维与写作能力;EAC特别注重经济学理论的实际应用,通过限时案例分析和团队演示,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敏捷性。许多参与这些活动的学生反馈,他们的外语写作和口语表达能力也因此大幅提升,因为过程中需要频繁进行外语演讲、辩论和文书撰写。这正是“学以致用”的最佳体现。

6.记者:您在推动这类国际活动时,最重视哪些价值观的传递?

黄平:我始终强调四个核心价值观:首先是诚信,如在MUN中需真实代表国家立场,在EAC的经济案例分析中保持学术诚信,准确使用数据和研究方法;第二是协作,无论是SBIC的创新创业团队、MUN的多边外交协商,还是EAC的跨地区经济合作,都强调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第三是创新精神,鼓励学生在SBIC中突破常规,在EAC中提出创新的经济解决方案;第四是全球责任感,例如在SBIC中设计可持续商业方案,在EAC中关注区域经济发展和普惠金融等议题。

这些价值观也与我们的外语教学相通——我们不仅教授语言技能,更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青年在经济和全球事务中的见解,这远比机械的应试培训更有价值。

7.记者:您带领的学生在这些国际赛事中屡获佳绩,更有学生因此被世界顶尖学府剑桥大学录取。您如何看待竞赛在教育中的角色?它是否是精英教育的专属?

黄平:竞赛是一个强大的催化剂和展示平台,但它绝不是目的。它催化的是学生深入探索一个领域的热情,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复杂场景的能力。无论是SBIC的商业创新、MUN的国际议题辩论,还是EAC的经济学实践,这些竞赛都是展示学生综合素养的绝佳平台。我从不认为它是精英教育的专属。任何一个对某个领域有浓厚兴趣的学生,都应该有机会通过竞赛来挑战和证明自己。我们的任务是为更多学生提供接触和参与高质量竞赛的通道,让这样的平台成为激发普遍潜能的工具,而非筛选少数精英的漏斗。

8.记者:我们注意到,您除了在国际领域深耕外,近期也组织了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在浙江多个地市的赛事,礼仕培育基金会更是作为2025“礼仕杯·问浙苍穹”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浙江省赛的支持单位。是什么吸引您将教育的触角拓展到航天科技这一领域?

黄平:航天探索是人类好奇心、创新精神和国际合作精神的终极体现之一,这与我们一直以来倡导的“培养解决真实问题的未来领袖”的理念完全契合。它不仅是科学和工程的结合,更是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全球视野的绝佳载体。我们的教育生态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从商业(SBIC)到人文社科(MUN),再到经济(EAC),现在加入航天科技,构成了一个更加完整的“商学-人文-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矩阵。

作为省赛支持单位和多地市赛的组织方,礼仕培育基金会期望利用自身的平台和资源,将这项高水平的国家级赛事带给更多长三角地区的学子,为他们打开一扇通往星辰大海的大门。

记者: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涉及到火箭、无人机、机器人等科技主题。在您看来,参与这样的赛事,对中小学生的成长而言,最独特的价值是什么?它与SBIC、MUN等活动又能产生怎样的协同效应?

黄平: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能点燃学生的科学梦想、培养前沿科技素养。同时,它与这些活动产生了强大的协同效应:航天项目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商业案例,参加过SBIC的学生能更好地从商业视角理解航天项目的价值;太空探索中的国际公约、合作与竞争等议题,是MUN中绝佳的辩论主题;而EAC所培养的经济学思维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航天产业的投入产出和市场前景。我们理想中的未来领袖,或许就是那个既懂航天技术、又能为其融资和规划商业模式、还能在国际舞台上参与制定太空规则的人。这些活动共同构建了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的生态系统。

10.记者:您的另一个教育板块是外语训练,这和您举办的活动是否有相关联系?

黄平:当然。教育的未来在于打破学科壁垒。SBIC融合商业、科技与工程,MUN结合政治、经济与文化,EAC专注于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而我们的外语训练则注重语言能力与这些学术内容的深度融合。例如,在备战MUN时,学生需用英语表达复杂政治观点,这直接提升了他们的雅思口语逻辑;SBIC的商业计划书写作强化了雅思写作的结构性思维;而EAC的经济学案例分析和团队演示,则要求学生运用专业英语术语进行精准表达和辩论,这对雅思学术类考试的备考尤其有价值。

这种“语言+内容+实践”的模式,正是我们教育体系的核心。通过将外语训练与这些国际活动有机结合,我们帮助学生不仅学会语言,更学会用语言去思考、创造和解决真实问题。

11.记者:您同时拥有工商管理、心理学和教育领导力多个硕士学位。这种多元的学术背景如何塑造了您今天的教育观?

黄平:这三个学位像三根支柱,共同支撑起我的教育理念。MBA让我懂得教育的运营和策略,明白如何将有限的资源最大化利用,以实现教育目标。心理学让我能更深地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懂得如何与他们沟通、激发他们的内在驱动力。教育领导力则将这些整合起来,让我系统地思考如何创建一种文化、一个系统,去支持更多的教育者和学生共同成长。它让我从关注“如何教好一个学生”上升到“如何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生态”。

12.记者:您在指导学生参与国际类活动时,是如何运用心理学和教育领导力知识来缓解他们的压力并激发潜能?

黄平:心理学帮助我深入理解学生的动机与焦虑来源。例如,许多学生在参与这些国际活动时,会因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或专业知识不足而缺乏自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会通过模拟演练、个性化反馈和团队协作来逐步构建他们的信心。教育领导力则让我能够为不同活动设计专属的支持系统:比如为SBIC团队配备斯坦福大学教授进行商业创新指导,为MUN代表提供专业外交礼仪和辩论培训,为EAC参赛者安排经济学专家进行案例分析和演示指导。特别是在EAC这类经济学专业竞赛中,学生们经常面临复杂的数学模型和经济理论应用压力。我们会运用心理学中的“渐进式暴露”方法,将挑战分解为可管理的步骤,让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获得成就感。

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被支持”而不是“被评价”,我们注重过程而非结果,鼓励学生在每次尝试中学习成长。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帮助学生取得竞赛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面对挑战的心理韧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记者:您曾在香港多家重要的青年组织和商会担任领导职务。这些社会角色对教育工作者的身份有怎样的影响和补充?

黄平:这些角色是我连接教育界与商业社会的桥梁。在商会的工作让我能敏锐地捕捉到经济社会对未来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我们的教育方向。同时,这些平台也让我能将企业资源引入教育领域,例如邀请企业家担任学生项目的评委,或为优秀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它必须与社会同频共振。这些工作确保了我所实践的教育是面向未来和接地气的。

14.记者:您是如何平衡商业运营与教育理想之间的关系的?

黄平:我认为它们不是对立面,而是相辅相成的。健康的商业运营是教育理想可持续实现的保障。它让我们有能力开发更优质的课程、聘请更优秀的导师、资助更多学生参与国际活动。我的核心原则是:教育归教育,商业为教育服务。我们绝不会因为商业利益而牺牲教育质量,相反,我们用商业的思维确保我们的教育产品是高质量、高效且能产生广泛影响力的。这是一种“社会企业”的运营模式。

15.记者:最后,展望未来,您对中国乃至全球的教育发展有怎样的愿景?您希望继续在哪些方面推动教育创新?

黄平:我的愿景是让参加这类国际活动和学好一门外语不再是少数学校的“特权”,而成为每一个孩子触手可及的日常。我希望未来能更深入地探索经济学与个性化教育的结合,让技术成为因材施教的强大工具,而不是冷冰冰的替代品。同时,我也希望继续推动大陆、香港、澳门乃至国际间的青少年交流,因为未来世界的难题需要全球下一代的共同协作来解决。我的使命,就是继续为孩子们搭建通往未来、通往世界的舞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